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定位點
:::

繽紛吉安

:::

關於吉安

優遊繽紛吉安 拾取幸福時光

  • 是我們花蓮縣最具發展力的鄉鎮,人口僅次於花蓮市,為全縣第二,但其面積卻是花蓮市的兩倍有餘。境內多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地質肥沃水源充沛,加上受太平洋氣流之調節,氣候溫和,地理環境條件得天獨厚。
    吉安鄉不但生活機能、交通醫療便利,更擁有廣闊的田園風光,是台灣最適合退休居住的幸福小鎮。
  • 吉安鄉位於花蓮北區精華地帶

    地理位置

    吉安鄉位於花蓮縣北區精華地帶,緊鄰花蓮市,是花東縱谷北端門戶,也是進入東海岸的必經之地。
    吉安鄉北臨花蓮市,東濱太平洋,西鄰秀林鄉,南接壽豐鄉,面積有65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餘人。

  • 在楓林步道的觀景平台看吉安阡陌縱橫

    休閒樂活

    休閒蔚為時尚,花蓮縣兩大景點七星潭與鯉魚潭所構成的雙潭自行車步道,均通過本鄉最美之處,除此之外,本鄉另行建構了環鄉自行車道網絡,讓鄉民盡情享受休閒浪漫的鄉野風情。
    區內的白雲步道、楓林步道、日光 / 向陽步道平緩且景緻極佳,生態豐富,更能俯瞰花蓮市與吉安鄉平原風光,成為假日出遊的首選。

  • 鄉徽介紹

    鄉徽介紹

    此鄉徽設計是以吉安鄉地形呈現,本鄉位於中央山脈東側,山脈聳立如屏、山水如畫。標誌底部並以「安」字為意象構成的花型彩帶,寓意本鄉美麗農田河川及自然人文的表現。整體設計展現「城市花園、繽紛吉安」的特色識別標誌及農業觀光休閒新境界。

在地特產

  • 吉安米

    吉安米

    吉安米
    吉安是「天皇米」的故鄉。早期日本移民以日本的菊池種稻米為基礎,與臺灣在來米配對,培育出米粒飽滿、心白大,看起來彷彿日本國旗的「吉野一號」米,並將之進貢給日本天皇。
    因天皇米產量不高也不好種,產量豐、易栽培的新一代米種台梗16號成了新的主力。同樣傳承照這片純淨山水的「吉安米」不負眾望,食味、品質俱佳,獲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 吉安三寶

    吉安三寶-韭菜、芋頭、龍鬚菜

    韭菜、芋頭、龍鬚菜是吉安招牌農特產,品質特優,廣受歡迎,有「吉安三寶」之稱。吉安的韭菜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以木屑覆蓋培育的雪白莖部有如纖纖玉腿,吃來更是鮮美多汁。
    到了農曆8月韭菜陸續開花,成為美麗花田;這個時候,芋頭也進入了採收期,除了供應北部市場外,吉安農會也將之加工為冰品、芋圓。
    而年產量居全國之冠的龍鬚菜,隨農會供銷系統供應至全臺各地;現在大家吃龍鬚菜就想到吉安,吉安可說是龍鬚菜的故鄉。

多元族群

吉安鄉的居民涵蓋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四大族群。清康熙35年(西元1696年)刊行的《臺灣府志》,紀載了直腳宣社群,成為吉安境內最早見諸史書的住民。
往後的時間裡,閩南、客家披荊斬棘來此定居,日本人來了又去,還有外省族群的移入。多年來,各族群間不同生命的交融,建構了跨越族群的生命共同體,卻又各自保有獨特文化風格,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在地文化。

  • 豐年節上阿美族人歌舞展現熱情與生命力

    阿美族-Amis 能歌善舞,澎湃的自然情懷

    逐水而居的阿美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渡海而來。水是生命之源,歌謠舞步中常帶有水的意象。服飾上表徵太陽(母親)的圓形貝殼、鈴鐺等飾物,也呼應著阿美族典型的母系社會。
    每年八月,阿美族部落輪流舉辦豐年祭,是體驗原鄉風情的最佳時刻;熱力四射的歌舞表演,展現出太陽的熱情與大海的生命力。豐年祭通常在農獲收割後舉行,除了表達感謝之外,也有祈求未來豐收之意。

  • 感恩祭是太魯閣族重要祭典之一

    太魯閣族-Truku 崇敬祖靈的山林之子

    吉安境內的太魯閣族人主要居住在慶豐、福興、南華、干城部落等地。
    太魯閣族人崇敬祖靈,日常生活倫理、事務的規範與禁忌,皆依祖靈(Gaya,規範之意)旨意訂定且不可違背。此外,狩獵及傳統織布也有崇高的社會意義。
    對太魯閣男性而言,狩獵不但是謀生技能、守護家園能力的指標,更是團隊合作的榮耀和尊嚴。而擅於織布的婦女廣受族人敬重,也是少女出嫁的必備技藝,出嫁時織布機更是不可或缺的嫁妝。

  • 保聖宮供俸的「保生大帝」為醫神,又稱大道公,是源自閩南泉州同安地區的信仰

    閩南人 披荊斬棘闢天地

    早在16世紀,就有閩南人不顧朝廷禁令進入後山。
    同治13年(1874年),沈葆楨奏議朝廷開闢東部、解除後山禁令之後,從大陸東南沿海招募的移民,以及日治時期,從台灣西部、北部遷移過來的勞工、佃農相繼來到東部,使閩南人成為人數最多的族群,閩南語也成為官方語言之外最通行的語言。

  • 義民爺與伯公(土地公)祭祀維繫著客家情感與精神,圖為長屋伯公廟

    客家人 篳路藍縷開疆闢地

    嘉慶13年(1812年),李亨、莊找率領了一批閩、客移民從宜蘭進入奇萊平原。這是文獻上,漢人最早入墾花蓮的紀錄,也開啟了客家人在吉安的開拓史。
    日治時期,日本人執行移民村政策時,招募了很多勞工與農民到東部移墾。其中不少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來到吉安,受雇於日本人種植菸草。到了民國69年,北迴鐵路通車之後,帶動吉安人口快速成長,也吸引不少客籍新移民進駐。現在,吉安鄉已成為花蓮縣客籍人口最多的鄉鎮。

  • 光華農場旁寫著「發揮戰鬪精神築堤與河海爭地」的牌樓和石碑,見證了那一段墾荒歲月。

    外省族群 墾荒遙寄思鄉情

    台灣光復後,一群中國大陸來的外省人到吉安屯墾,他們大多隸屬警備總司令部開發大隊。
    由於花東縱谷幾乎已拓墾完畢,只好在滿佈大小石塊的溪埔地開墾。
    早期在干城地區的「五十甲」、光華農場等鄰近木瓜溪的農田,都是這樣開墾出來的。

  • 交通

    本鄉的交通運輸以公路及鐵路為主,大眾運輸除了鐵路班車行駛外,尚有花蓮客運路線行經本鄉。
    花東公路〈台九、台九丙〉、海岸公路〈台十一〉,均以本鄉為起點,鄉村道路包括一號道路、東西向的知卡宣路,農業產業道路 及都市街道縱橫其間,星羅棋佈交通堪稱便利。

  • 公路

    • 1. 搭乘太魯閣客運「花蓮轉運站←→雲山水」路線編號303,於吉安鄉公所(慶修院)站下車,步行2分鐘即到達鄉公所。
    • 2. 搭乘太魯閣客運「花蓮轉運站←→花蓮觀光糖廠」路線編號303B,於慶修院站下車,步行2分鐘即到達鄉公所。
    • 3. 搭乘統聯客運「花蓮轉運站←→壽豐火車站」路線編號1139、1139B、1139C,於吉安鄉公所(慶修院)站下車,步行2分鐘即到達鄉公所。
  • 鐵路

    搭乘鐵路北迴線或東部幹線至吉安站下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