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定位點
:::

繽紛吉安

:::

話說原鄉

原民在吉安

吉安鄉東臨太平洋,北鄰花蓮市,西毗秀林鄉,南界壽豐鄉,面積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8萬3千3百多人,其人口數僅次於花蓮市,是花蓮縣13個鄉鎮中唯一人口呈現穩定正成長的地區。吉安鄉在清代漢人移民前是阿美族的傳統領域,阿美族語地名稱為「知卡宣」,意為出產薪柴甚多的地方,漢人移民後按音譯稱為「七腳川」。民國37年元旦正式劃定行政轄區並命名為「吉安鄉」,為花蓮縣人數最多的平地原住民鄉鎮,原住民總人口數共計15,699人、約占18.89%(112年6月統計資料),其中以阿美族人數居多約11,737人,其餘族群則以日據時期自秀林鄉斯達岸、清水部落被迫遷移定居之太魯閣族約2,045人(太魯閣族人口數僅次於秀林鄉);此外,近年亦有布農族等其他族群為1,917人陸續遷入定居,族群組成十分多元。
吉安鄉境內原住民部落共有23個,可概分為2大族群(阿美族和太魯閣族)。

  • 阿美族部落

    包含里漏部落、達拉贊部落、仁安部落、仁和部落、阿都南部落、歌柳灣部落、小台東部落、大鼓部落、南華部落、干城部落、七腳川部落、永安部落、撒樂部落、勝安部落、慶豐部落、宜昌部落、那荳蘭部落、薄薄部落、吉野汎扎萊部落等19個部落。

  • 太魯閣族部落

    包含慶豐部落、福興部落、南華部落、博愛新村部落等4個部落。

  • 阿美族

    阿美族源自於「Amis」,為卑南族稱呼阿美族所用的名詞,意為「北方人」。阿美族自稱為Pangcah或Amis,「Pangcah」,意為「人種」或「民族」,Amis是「北方」的意思,族人對於南邊近鄰的卑南族,自稱是北方的人,Amis大致上是新港(臺東縣成功鎮)以及新開園(臺東縣池上鄉新開園)以南各社所用。Pangcah這個族群使用範圍很大,除新港一帶南至都鑾社以及海岸山脈以東各社以外的阿美族居住區域,以Pangcah當作族群名稱是最為適當的,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岸的花東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屏東縣牡丹、滿州等19個鄉鎮市。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族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住居於山谷中,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人口約14萬6千多人(台東縣約4萬4千餘人),其中分佈於山地行政區者僅占0.5%,其餘居於平地。阿美族若從地域、習慣及語音的差異,可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

    整體而言,此時吉安鄉境由東至西分別矗立4大部落,依序為「里漏」、「薄薄」、「荳蘭」與「七腳川」社。根據李亦園的看法,認為南勢阿美各社族人到達現居地的順序,應以「沙奇萊亞」最早,「七腳川」次之,「荳蘭」、「薄薄」同時到達,「里漏」則是最晚來到吉安的一支。在傳說中以「七腳川社」最為勢盛,常與其他三部落發生激烈戰鬥,因此平時不與其他部落來往;荳蘭與薄薄社在起源傳說與族人的互動上,呈現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里漏社則可能因為雜有別族的緣故,在傳說中被荳蘭、薄薄兩社視為異族。

  • 太魯閣族

    吉安鄉太魯閣族人口約有2,045人(112年6月統計資料),主要分布在沿山的慶豐、福興、南華、干城等村,共分為慶豐部落、福興部落、南華部落及博愛新村部落等4部落。

    太魯閣族於2004年1月14日被政府認定為一個民族,其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傳說中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大石柱為發祥地,約在三、四百年前,才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而至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此為太魯閣名稱的由來。太魯閣族經過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管理以來,從單一家族的山居部落社會,轉為多元家族的混住社會,直到台灣光復後納入鄉治的村落社會,歷經多元變遷與環境變化。

歲時祭儀

  • 捕魚祭

    捕魚祭

    原住民捕魚節暨海祭的由來:從前在阿美族的社會裡每到小米(粟)收割後的最後一天是南勢阿美族人最快樂的日子,全部的男子都會到花蓮港溪捕魚,這時的捕魚叫做「米拉底斯」(mila’edis),在這一天部落們都會祈求海神賜給部落這一年豐足的雨水,免除村裡的疾病瘟疫,並保佑部落魚獲豐富闔家平安,因此有的部落又稱為-海祭。

  • 相撲

    相撲

    每年到了三月的時候,花蓮縣吉安鄉的南勢阿美,都有一項「摔角」的儀式活動,阿美語叫做「米得路」(Mitelu)或「馬拉勒夫」(Malalevu)。舉行的意義是為了讓族人能有強健的體魄,讓年青人大家能夠團結一致,鍛鍊身體以禦外敵。
    「米得路」(Mitelu)或「馬拉勒夫」(Malalevu)進行之前,部落頭目及長老要先以酒、檳榔、荖葉祭告祖先。摔角比賽前進行主持儀式的長老會先以鹽灑在場子中。比賽的規則是將對手推出圈外就算是獲勝。運行的方式是依照阿美族的年齡階層概念來進行,只要年齡相當塊頭差不多,就可以下場較量。

  • 太魯閣族傳統射箭

    太魯閣族傳統射箭

    原住民捕魚節暨海祭的由來:從前在阿美族的社會裡每到小米(粟)收割後的最後一天是南勢阿美族人最快樂的日子,全部的男子都會到花蓮港溪捕魚,這時的捕魚叫做「米拉底斯」(mila’edis),在這一天部落們都會祈求海神賜給部落這一年豐足的雨水,免除村裡的疾病瘟疫,並保佑部落魚獲豐富闔家平安,因此有的部落又稱為-海祭。

  • 豐年祭

    豐年祭

    豐年祭是南勢阿美甚具重視的日子,本鄉阿美族各部落的豐年祭分別在每年八月至九月間舉行。是族人辛勤耕作一整年而有所收成時,藉由舉行豐年祭, 一方面對祖靈的眷顧表達感恩之意,一方面族人也彼此相互慰藉,圓圈中央象徵與部落祖靈最接近的神聖地域,退休級的老人就圍坐在這個地方,唱祭歌時,是以領唱和腔為主要唱法。領唱是由頭目或該年齡階級的級長擔任,和腔則是由其他部落成員一起齊唱也象徵著階級團結一心。

  • 太魯閣族Mgay Bari(感恩祭)

    太魯閣族Mgay Bari(感恩祭)

    吉安鄉太魯閣族共有慶豐、福興、南華、干城等四個部落,人口數約2,045人,感恩祭是太魯閣族值得感恩的日子,也是團結的日子,透過文化祭典活動凝聚族人精神、傳承族群文化,讓文化不僅能深耕,更能代代相傳,歷年邀請外縣市及國外參與並體驗各項競技活動,相互學習及文化交流,與本鄉族人同樂共襄盛舉。

  • 捕鳥祭(米撒利流)

    捕鳥祭(米撒利流)

    捕鳥祭是南阿美族特有的歲時祭儀,二期稻作收割後,部落族人會利用11、12月的農閒時間,指導青年製作陷阱,捕捉吃稻穀的害鳥烹煮食用,吃得越多,也代表來年收成越好。自古以來,阿美族就很注重「敬老尊賢」、「團結合作」精神,在農忙時節部落會組成農耕隊或農耕小組在早期阿美族社會是非常盛行的,稱之為巴利六(mapa Paliw),於每年秋收春耕之際,也是春耕播種之前,正好國曆歲末時分,會舉行隆重的「米撒利流」活動,集體外出狩獵(miadup)數週,開放族人前往各族人的田地捕鳥,因為阿美族的老人家相信:一定要把害鳥捕光,明年才會豐收,之後會隆重舉行慶祝盛宴祭典,祈求族人安康、耕作順利、國泰民安。

  • 船祭

    船祭

    吉安鄉東昌村里漏部落為緬懷祖先冒險渡海來到花蓮的精神,在吉安鄉洄瀾灣廣場旁,舉辦八年一次「Palunan」獨木舟祭,由今年剛入級的「阿拉麥」階級勇士,抬著祖先使用過的獨木舟以傳統祭祀儀式,傳承先人冒險渡海,奮鬥不懈開拓家園的精神,並由配對的女性情人進行「Papawsa」為心儀的勇士準備情人便當,現場共計四十多位配對的勇士及少女,共享趣味、浪漫的甜蜜時刻。
    相傳一千四百年前,阿美族里漏部落七位祖先,分別乘三艘獨木舟,在今日東昌村海濱登陸,成為里漏部落的祖先,為緬懷部落祖先,部落族人每八年便會將保存在東昌聚會所的獨木舟,由今年完成剛入級「阿拉麥」年齡階層的勇士,抬著獨木舟,吟唱船祭古調,從部落聚會所,步向洄瀾灣傳說中部落祖先登陸地點。里漏部落陳進富頭目指出,在歷經成年禮「馬愣愣」越野賽的歷練,以及完成獨木舟船祭儀式後,部落年輕男子的成年禮才算完成,成為守衛部落的成年勇士。
    里漏部落頭目陳進富表示,在大時代變遷的潮流下,獨木舟祭的活動能夠保留,象徵著里漏部落傳統文化價值的延續與傳承。本次活動在地部落團體「Lidaw部落文化發展協會」針對這重要祭儀活動,向花蓮縣文化局申請花蓮縣民俗登錄認定,讓這源源流長的祭儀不間段的流傳下去。

  • 巫師祭

    巫師祭

    里漏社的社會結構中有:年齡階級、領袖階級、母系氏族及祭師團體,維持整個社會的運作,並藉「儀式」強化、重整、檢視其社會脈絡。而今,實質上各個部落隨著時代變遷,其組織結構或多或少受到因變遷而動搖。
    雖然祭儀已日趨式微,但里漏部落現今的巫師仍執掌祖靈祭及巫師祭及驅病儀式等,卻沒有因此而減少,仍然依循部落的軌跡延續及祭儀時祭詞及儀式過程準備著、進行著!不管是部落性、家族性及個人的祭儀仍悄悄的在阿美族部落的家戶中舉行。每年重要祭典之一的祭祖大典(Talatu,as),均在秋季舉行,參加戶數約70餘戶,這項祭典需請精通神靈的祭師(Sikawasay)祭拜,過去祭師群約有40名維繫了部落長遠的倫理孝道文化,凡由本部落遷徙到外地的族人,也會回鄉參加祭典。
    Sikawasay(祭司)現在僅剩7位,全縣阿美族部落,現在僅有本鄉里漏部落每二年舉行一次(Talatu,as)祭儀,另薄薄部落、達拉讚部落花蓮市吉寶竿等3部落每年舉行一次(Talatu,as)採聯合並輪流舉辦。對這部落即將消失的歲時祭儀文化,本所以任重道遠的精神來維繫,保存珍貴的部落傳統文化。

了解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