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風情
客人在吉安
吉安鄉的人口組成,主體含括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清康熙35年〈西元1696年〉刊行的《臺灣府志》,記載了「直腳宣」社群(清末稱「七腳川社」),成為吉安境內最早見諸史書的住民。
往後的時間裡,閩南、客家人披荊斬棘而來,日治時期來了又去的日本移民 · 以及臺灣光復後移入的外省籍族群,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間進駐,卻能在同—個地方共同生活。
吉安客家族群,歷經多元族群融合及特殊環境劣勢等因素,秉持著「硬頸精神」生活到現代,是有別於西部客家文化的差異,不同於西部因長期械鬥所凝聚的族群認同、地域意識,以及所謂的「義民精神」,相較於吉安客家族群而言,認真、紮實面對每一天的挑戰,才是真實的生活狀況。
從時間脈絡、空間尺度來回顧吉安客家移民的歷史及現今樣貌 ,確確實實充滿了客家人刻苦耐勞 、樂天知命的勤奮精神,並在吉安這片土地上,共同交織出許多動人的故事生生不息。
客家文化
-
客家美食
客家美食多以米食為主,特別是以奇萊山純淨水源孕育的「吉安米」食味品質俱佳,多樣的米食文化有粽子、甜粿、草仔粿、紅龜粿和吉安特產的芋頭粿等令人回味無窮。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及小調等,是客家人以前流傳下來的傳統歌謠,也是男女們用來談情說愛的方式,早期客家人在山上採茶、農作時,會透過唱歌的方式解除疲勞,或以歌詞來傳達內心的情意。如今山歌不僅代表在地人的舊時記憶,更在客家各大節慶中出現,並傳承下去。
-
稻桿編織技藝
稻草編織、禾稈凳是客家十分重要的手工藝,昔日象徵著客家人環保勤儉的美德,而稻草工藝以稻草為發想,將傳統稻草技藝融合客家女紅的稻草工藝,先將禾桿軟化、以木槌敲打,編成草繩後,創作成各項童玩動物編織、食物籃、等多種實用的東西,來到吉安不妨體驗稻草編織DIY吧!
特色文化祭儀
-
天穿日
節慶時間:農曆正月二十日
天穿日的由來為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為了感念女媧的慈悲,在天穿日這天,客家婦女會用過年做的甜粄,以油煎熟,或用「油堆子」蒸好,在上面插針線祭祀,稱做「補天穿」,也有感恩的意義。
而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的天穿日做為全國客家日,不僅代表獨特的客家文化內涵,還有唱山歌、客家相聲等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化。 -
油桐花祭
節慶時間:約每年五月中旬
過去五月油桐花開時,正是催促當地的居民必須上山耕作的特殊節氣,也是代表的客家族群辛勤生活的本色。
如今吉安的油桐花祭,不僅有賞桐花健行、訪客莊、遊古蹟,以及享美食等等豐富的活動,讓遊客能夠欣賞客庄的小鎮風情之外,並在賞桐處設置奉茶區與小型藝文團隊表演,讓人得以稍作休憩,停下腳步來更進一步感受客家的藝文之美。
-
義民祭
節慶時間:農曆七月二十日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義民祭」是臺灣客家的盛事,更是重要的宗教活動;清朝乾隆年間.發生「林爽文事件」,全台陸續發生大小規模的戰事。當時客家先民為了保護家園.於是聯合閩南人及平埔原住民.共同組成義民軍.與清廷政府—起對抗各地的叛軍。
客家人感念先民的忠勇,就籌建「義民廟」供後人憑弔祭拜,「義民爺」遂成為客家人的獨特信仰。 -
吉安客家文化藝術節
節慶時間:農曆十月十五日
每年客家文化藝術節依農曆十月十五日開始,並有閹雞比賽、天神良福祭、圓福祭祀、收冬戲等客家傳統祭祀活動之外,還有一連串的客家藝文、文化技藝、音樂饗宴、戲班入庄的化妝遊行等,在歡慶豐收之餘,也有謝神、敬神的意義存在,並展現出客家族群「敬天惜地」的精神,讓人能夠感受客家文化的傳統魅力,以及好客的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