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吉安鄉辦理道地客庄美食研習 游淑貞傳承紅粄趣事談笑憶起
更新:2024-11-19
240
詳細內容
吉安鄉是個多元族群融合的鄉鎮,鄉長游淑貞重視並積極推廣各族群傳統文化和美食的記憶傳承,選在仁里活動中心辦理二場接力式客家紅粄研習,由農會家政班古雙英老師教授製作方法,除了將紅粄起源及沿革詳細說明介紹之外,也利用紅麴替代過去紅色染的方式,取天然食材顏色創造美食健康的客庄好滋味,游淑貞挽起袖子充當助教示範,細數年少跟著媽媽做粿、被爸爸敲打屁股的趣事,也引發現場四、五年級生共鳴,紛紛小心翼翼地使用著如古董般超過一甲子的板模子,逐一完成自己的愛心紅粄。
依典藏台灣數位資料庫說明:「紅粄」客庄舊稱「新丁粄」;閩南統稱「紅龜粿」,「粄」是客家話,等於閩南話中的「粿」。「紅粄」是除夕祭拜天公、阿公婆,以及迎娶媳婦、作壽、廟會敬神等婚嫁節慶,供桌上常擺放的供品。客家鄉親還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如果當年家中有添男丁,就會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祭天公」時,打上一斤的新丁粄來感謝老天爺賜予家中男丁,在這個時候所使用的紅粄就叫做新丁粄,另製作紅粄的模子工具稱為「粄印」,又稱粄模子、粿印、粿模等,粄印上面刻有龜形,龜形中間刻有壽字,係取龜長壽之意,所以「紅粄」又稱為「紅龜粄」。
游淑貞與鄉親分享兒時與家人住在鄉下,以前農村生活單純簡單,逢年過節爸媽都會準備紅粄的材料,淑貞是家中最小的女兒,當時與兄姊做紅粄時玩在一起是最快樂的記憶,有一次將染色用的大紅色素粉末弄得全身,被爸爸看到後氣著用粄印打屁股,如今回想起來真希望爸媽還能健在,重回兒時幸福好滋味。
這次客庄紅粄研習中村長范國昌表示,要感謝游淑貞鄉長全力支持客庄美食傳承,帶進多元族群共融的仁里社區與鄉親們共同學習分享,因為報名想參加的人數暴增,特安排二場次辦理以滿足大家體驗新樂趣,參加的村民好朋友們也一口同聲稱道,感謝游鄉長貼心、范村長用心,創造新資訊時代的懷古美味在生活創意中。
依典藏台灣數位資料庫說明:「紅粄」客庄舊稱「新丁粄」;閩南統稱「紅龜粿」,「粄」是客家話,等於閩南話中的「粿」。「紅粄」是除夕祭拜天公、阿公婆,以及迎娶媳婦、作壽、廟會敬神等婚嫁節慶,供桌上常擺放的供品。客家鄉親還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如果當年家中有添男丁,就會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祭天公」時,打上一斤的新丁粄來感謝老天爺賜予家中男丁,在這個時候所使用的紅粄就叫做新丁粄,另製作紅粄的模子工具稱為「粄印」,又稱粄模子、粿印、粿模等,粄印上面刻有龜形,龜形中間刻有壽字,係取龜長壽之意,所以「紅粄」又稱為「紅龜粄」。
游淑貞與鄉親分享兒時與家人住在鄉下,以前農村生活單純簡單,逢年過節爸媽都會準備紅粄的材料,淑貞是家中最小的女兒,當時與兄姊做紅粄時玩在一起是最快樂的記憶,有一次將染色用的大紅色素粉末弄得全身,被爸爸看到後氣著用粄印打屁股,如今回想起來真希望爸媽還能健在,重回兒時幸福好滋味。
這次客庄紅粄研習中村長范國昌表示,要感謝游淑貞鄉長全力支持客庄美食傳承,帶進多元族群共融的仁里社區與鄉親們共同學習分享,因為報名想參加的人數暴增,特安排二場次辦理以滿足大家體驗新樂趣,參加的村民好朋友們也一口同聲稱道,感謝游鄉長貼心、范村長用心,創造新資訊時代的懷古美味在生活創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