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吉安鄉東臨太平洋,北鄰花蓮市,西毗秀林鄉,南界壽豐鄉,面積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8萬3千1百多人,其人口數僅次於花蓮市,是花蓮縣13個鄉鎮中唯一人口呈現穩定正成長的地區。
吉安鄉在清代漢人移民前是阿美族的傳統領域,阿美族語地名稱為「知卡宣」,意為出產薪柴甚多的地方,漢人移民後按音譯稱為「七腳川」。
民國37年元旦正式劃定行政轄區並命名為「吉安鄉」,為花蓮縣人數最多的平地原住民鄉鎮,原住民總人口數共計16,150人、約占19.41%(114年2月統計資料),其中以阿美族人數居多約11,907人,其餘族群則以日據時期自秀林鄉斯達岸、清水部落被迫遷移定居之太魯閣族約2,180人(太魯閣族人口數僅次於秀林鄉);此外,近年亦有布農族等其他族群為2,063人陸續遷入定居,族群組成十分多元。
吉安鄉境內原住民部落共有23個,可概分為2大族群(阿美族和太魯閣族)。
部落分布圖
阿美族部落
包含里漏部落、達拉贊部落、仁安部落、仁和部落、阿都南部落、歌柳灣部落、小台東部落、大鼓部落、南華部落、干城部落、七腳川部落、永安部落、撒樂部落、勝安部落、慶豐部落、宜昌部落、那荳蘭部落、薄薄部落、吉野汎扎萊部落等19個部落。
太魯閣族部落
包含慶豐部落、福興部落、南華部落、博愛新村部落等4個部落。
發展歷史

阿美族
阿美族源自於「Amis」,為卑南族稱呼阿美族所用的名詞,意為「北方人」。阿美族自稱為Pangcah或Amis,「Pangcah」,意為「人種」或「民族」,Amis是「北方」的意思,族人對於南邊近鄰的卑南族,自稱是北方的人,Amis大致上是新港(臺東縣成功鎮)以及新開園(臺東縣池上鄉新開園)以南各社所用。Pangcah這個族群使用範圍很大,除新港一帶南至都鑾社以及海岸山脈以東各社以外的阿美族居住區域,以Pangcah當作族群名稱是最為適當的,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岸的花東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屏東縣牡丹、滿州等19個鄉鎮市。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吉安鄉、花蓮市、台東縣的成功鎮,族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住居於山谷中,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人口約22萬8千多人(花蓮縣約5萬3千餘人),其中分佈於山地行政區者僅占0.7%,其餘居於平地。阿美族若從地域、習慣及語音的差異,可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
整體而言,此時吉安鄉境由東至西分別矗立4大部落,依序為「里漏」、「薄薄」、「荳蘭」與「七腳川」社。根據李亦園的看法,認為南勢阿美各社族人到達現居地的順序,應以「沙奇萊亞」最早,「七腳川」次之,「荳蘭」、「薄薄」同時到達,「里漏」則是最晚來到吉安的一支。在傳說中以「七腳川社」最為勢盛,常與其他三部落發生激烈戰鬥,因此平時不與其他部落來往;荳蘭與薄薄社在起源傳說與族人的互動上,呈現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里漏社則可能因為雜有別族的緣故,在傳說中被荳蘭、薄薄兩社視為異族。

太魯閣族
吉安鄉太魯閣族人口約有2,180人(114年2統計資料),主要分布在沿山的慶豐、福興、南華、干城等村,共分為慶豐部落、福興部落、南華部落及干城部落等4部落。
太魯閣族於2004年1月14日被政府認定為一個民族,其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傳說中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大石柱為發祥地,約在三、四百年前,才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而至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此為太魯閣名稱的由來。太魯閣族經過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管理以來,從單一家族的山居部落社會,轉為多元家族的混住社會,直到台灣光復後納入鄉治的村落社會,歷經多元變遷與環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