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多元族群

吉安鄉的居民涵蓋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四大族群。清康熙35年(西元1696年)刊行的《臺灣府志》,紀載了直腳宣社群,成為吉安境內最早見諸史書的住民。

往後的時間裡,閩南、客家披荊斬棘來此定居,日本人來了又去,還有外省族群的移入。多年來,各族群間不同生命的交融,建構了跨越族群的生命共同體,卻又各自保有獨特文化風格,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在地文化。


阿美族

阿美族-Amis 能歌善舞,澎湃的自然情懷

逐水而居的阿美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渡海而來。水是生命之源,歌謠舞步中常帶有水的意象。服飾上表徵太陽(母親)的圓形貝殼、鈴鐺等飾物,也呼應著阿美族典型的母系社會。

每年八月,阿美族部落輪流舉辦豐年祭,是體驗原鄉風情的最佳時刻;熱力四射的歌舞表演,展現出太陽的熱情與大海的生命力。豐年祭通常在農獲收割後舉行,除了表達感謝之外,也有祈求未來豐收之意。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Truku 崇敬祖靈的山林之子

吉安境內的太魯閣族人主要居住在慶豐、福興、南華、干城部落等地。

太魯閣族人崇敬祖靈,日常生活倫理、事務的規範與禁忌,皆依祖靈(Gaya,規範之意)旨意訂定且不可違背。此外,狩獵及傳統織布也有崇高的社會意義。

對太魯閣男性而言,狩獵不但是謀生技能、守護家園能力的指標,更是團隊合作的榮耀和尊嚴。而擅於織布的婦女廣受族人敬重,也是少女出嫁的必備技藝,出嫁時織布機更是不可或缺的嫁妝。


閩南人 披荊斬棘闢天地
早在16世紀,就有閩南人不顧朝廷禁令進入後山。
同治13年(1874年),沈葆楨奏議朝廷開闢東部、解除後山禁令之後,從大陸東南沿海招募的移民,以及日治時期,從台灣西部、北部遷移過來的勞工、佃農相繼來到東部,使閩南人成為人數最多的族群,閩南語也成為官方語言之外最通行的語言。
客家人 篳路藍縷開疆闢地
嘉慶13年(1812年),李亨、莊找率領了一批閩、客移民從宜蘭進入奇萊平原。這是文獻上,漢人最早入墾花蓮的紀錄,也開啟了客家人在吉安的開拓史。
日治時期,日本人執行移民村政策時,招募了很多勞工與農民到東部移墾。其中不少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來到吉安,受雇於日本人種植菸草。到了民國69年,北迴鐵路通車之後,帶動吉安人口快速成長,也吸引不少客籍新移民進駐。現在,吉安鄉已成為花蓮縣客籍人口最多的鄉鎮。
外省族群 墾荒遙寄思鄉情
台灣光復後,一群中國大陸來的外省人到吉安屯墾,他們大多隸屬警備總司令部開發大隊。
由於花東縱谷幾乎已拓墾完畢,只好在滿佈大小石塊的溪埔地開墾。
早期在干城地區的「五十甲」、光華農場等鄰近木瓜溪的農田,都是這樣開墾出來的。